安徽省功能型配制酒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现有研发人员34人(含7名流动人员),专职人员中国家一级品酒师、酿酒师各两人,教授(含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7人,副教授8名(含高级工程师),博士17人。副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及以上研发人员合计27人;职称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研究人员平均年龄40岁,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研究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除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分析化学、化工工艺、细胞生物学、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外,还配置了具有丰富分析经验的分析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一、本工程研究中心所在产业领域
安徽省功能型配制酒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所在产业领域为绿色食品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领域。
二、本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的技术方向
1.功能型配制酒食药同源原料功能因子提取与分离纯化工艺技术创新
选取针对性强、提取效率高、成分损失少、周期短,能够高效分离目标成分的新技术以及联用,包括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技术、超/亚临界提取技术等,提取食药同源原料功能因子。利用层析技术、制备型HPLC等多重手段,提高功能因子纯度。
2.功能型配制酒产品研制及其功能性评价
一是开展优质基酒选配研究,尤其是不同酒基对配制酒风格的影响,采用气、质色谱联用技术、现代酒类感官评价和电子感官评价系统,对酒基进行优化研究,提高功能型配制酒的多样性、适口性和舒适感。二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对香源、营养源进行再处理研究。以风味和功效为导向,对生物技术加工后功能因子变化、形成以及产生机理进行研究。三是结合GC、HPLC、MS等分析检测手段,对传统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的药酒、保健酒等经典养生名方,按普通食品进行工艺再开发研究。四是结合动物和细胞模型,对功能型配制酒生理活性成分及功能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探讨功能因子的生理活性,为功能型配制酒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五是配制酒稳定性研究,鉴于传统功能型配制酒行业整体生产技术装备发展滞后,改进配制酒酒体澄清及过滤技术,研究影响配制酒酒体稳定性机制,保障配制酒品质。
3.功能型配制酒生产过程危害因子检测及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开展功能型配制酒生产过程危害因子、非法添加物高效半抗原分子设计研究;抗体与小分子有害物的识别机制研究;广谱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对比研究;新型材料对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影响的研究;结合手机APP、电化学开发新型快速检测产品;以及配制酒用香源、营养源中毒副成分及外源有害物的理化性质在体内转化的影响。
三、本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前景
本工程研究中心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并不断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产品,推动功能型配制酒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
本工程研究中心接受行业、企业等的技术研究、试验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并为其成果推广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利用本工程研究中心条件和优势,为我省功能型配制酒企业与高等研发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提供联络渠道,对企业承担的课题及研究项目进行合作和指导,增强我省功能型配制酒企业的科技实力和研发水平。
四、本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简介
蒲顺昌,男,1980年9月生,拟聘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合肥学院硕士生导师,安徽省“三区”人才,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安徽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特聘专家,安徽省食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委员,亳州市中药饮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亳州市花草茶行业商会专家,徽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食品、药品和酒企特聘专家。现为亳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主任,酿酒工程学科带头人,药食同源功能食品亳州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2016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安徽古井酒厂浓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群落分析及对白酒质量影响研究”(编号:gxyqZD2016523),主持2021年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重点项目“研究项目名称:食药同源功能食品相关产品开发应用及专利申请”(编号:gxbjZD2021087)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在Food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Phytotaxa等SCI、MEDLINE收录论文8篇。获得各种14项,其中国内国际发明专利4项,科技成果转化和横向课题5项,到账经费20万元,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