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与传媒系与亳州市第三十三中学联合举办“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文本解读的使命与探索”学术会议

作者:李艳发布时间:2023-06-05浏览次数:214

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深度改革,助推师资质量提升,6月2日至4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与亳州市第三十三中学联合举办的“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文本解读的使命与探索”学术会议,在市第三十三中学圆满落幕。

安徽师范大学何更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汲安庆教授,亳州学院科研处处长葛跃,中文与传媒系主任谢启平,中文与传媒系教授石柏胜、副教授李山岭、李艳,以及亳州市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亳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校长蒋成良主持。

谢启平为会议致辞。谢启平指出,“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文本解读的使命与探索”学术会议的举办,是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致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师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亳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坚持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更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统一联盟建立,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共享学术、互相交流的一次盛会。希望,各单位以此会议召开为契机,彼此加强合作,共赴美好未来。

学术交流环节,汲安庆教授为大家带来《让个性与深意跃动在文本解读中》的精彩学术报告。汲安庆教授结合中小学语文文学文本教学案例,剖析了当下文本解读的偏、旧、深、浅现状,并提出了从言语内容走向言语形式等五种文本解读路径,为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提供了科学的、可操作的解读方案。学术报告后,汲安庆与会教师围绕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互动交流。

谢启平为大家带来《教师高效教学策略研究》讲座,他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提出构建文本解读高效课堂的“12”字方针,教师方面的“研、编、导、点、检”要与学生方面的“预、忆、顾、思、议、展、悟”密切联合,才能奏响师生互动交流的高效课堂的交响乐。

葛跃围绕“德勒兹和齐泽克艺术文本解读”话题,为大家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哲学重要代表人物吉尔·德勒兹,以及被誉为“文化理论的猫王”斯拉沃热·齐泽克的相关代表作,并对两种文本解读方法进行阐释。一方面是以德勒兹和齐泽克为代表的激进解读法,不断探索艺术空间里的生命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方法。最后指出教学解读的实用性做法应适当和艺术解读法相结合,不断探索基础语文教学的改变。

石柏胜就《边城》文本,分别从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和建筑美学理论两种视角予以举例分析,前者围绕拟人手法的运用、翠翠人物形象的塑造、老船工与渡船、黄狗的描写以及沈从文自身的思想情感特征,阐释了《边城》文本所表现出的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平等之美。后者则结合祁嘉华教授建筑美学理论,从“群峰怀抱、依山而筑”“碧水环绕、临河而建”“功能分区、讲究对称”三个方面,简要剖析了《边城》文本所表现出的边城建筑的布局之美。

何更生教授紧扣新课标探索了语文统编版教材使用策略,在教材内容上,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例文系统、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在教材体例上,语文教师要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构建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体系、单元体系、群文体系、训练体系和导学体系;在教学策略上,语文教师应运用目标导向教学、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策略有的放矢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李山岭围绕“古代诗文阐释的角度”话题,作大会发言。他认为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名篇,解读时可重点关注文体、文化、修辞这三个角度,并分别以初中教材中的“记”类文的文体辨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民俗学解读、《陋室铭》中的对偶与藏辞为例加以介绍。李艳则从教学实践反思出发,强调语文教师更需要从教师解读视角审视文本,并结合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反思,提出教师解读与实践共同体模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教育改革提供实施思路。

学术讲座结束后,与会人员一同旁听了亳州市第三十三中学赵慧艳老师的公开课《北冥有鱼》。课堂上学生激情饱满、踊跃发言,赵慧艳老师极具亲和力的课堂氛围感染了大家。

在评课环节,汲安庆教授对赵慧艳老师课堂表现力给予赞赏,并围绕“学养积淀、学识磨砺与学术创新”,就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开展了一场学术讲座。汲安庆认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要以“三功”(读功、背功、听功)训练为基础,渊深学养;以“融合-间离-反思”为路径,磨砺学识;树立确证自我的信念,自觉实现自我与他人的相乘,完成创造力的进化。通过对标杰出者、继承精神道统、永葆童心等方式陶养教育情怀,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的实现高度统一起来,深度焕发语文教育的独特魅力。

此次专家云集的学术会议的顺利开展,探讨和交流了学科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文本解读质量的提升,开拓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视野,对语文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