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一、团队的学历、知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合理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目前由12位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2人在读博士学位。团队成员所学的专业包括设计学、建筑学、材料学,知识结构涵盖专业所学的所有课程和方向,既有从事环境设计基础研究的教师,又有专攻室内设计的教师。有副教授(含其他高级职称)3名、讲师7名,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接近25%。团队成员年龄较轻,均低于50岁,40以上教师4人,40以下青年教师6人,有4位教师的年龄低于35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团队成员均毕业于国内外不同的高校,如安徽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院等,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成员中有三名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教学。

二、团队带头人和高职称教师能发挥良好的带头作业

团队带头人吕用印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现阜阳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在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2021年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获硕士学位。2012年晋升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从教27年来,担任的主讲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人机工程学等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五年的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丰富经验。团队成员省级教坛新秀,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教学成果。

三、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业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及课程教学改革,在该专业在2019年招生,就开始进行教学研究并着手申报相关教学研究和质量工程项目。2019年以来,团队成员共计成功获批(主持)省级及以上教研和质量工程项目7项,项目经费合计超过三十余万元,项目范围涵盖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精品线下开放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地方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研究,依托项目共发表教研三类期刊论文6篇,制定并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团队成员自编校本教材一本,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实施教学。为体现应用型特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团队成员致力于“三融合教学”,将第一课堂(课内)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第三课堂(校外课外)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整体素质养成有机结合起来。

四、团队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富,注重传帮带和梯队建设

教学团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已经通过科研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共获批(主持)各类项目18项,项目经费合计超过三十万元。项目来源涵盖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亳州市社科联、亳州市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依托项目研究,团队成员自2015年以来先后在本科学报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团队非常注重对于青年教师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成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一对一帮助团队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鼓励并利用项目经费资助团队成员外出进修和学习;除此之外,还经常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增强。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    名

吕用印

出生年月

1970.07

参加工作时间

1995.7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民    族

性    别

最终学历(学位)

研究生

授予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授予时间

2011.6

高校教龄

27

职    称

副教授

行政职务

系副主任

联系地址、邮编

安徽省亳州市经济开发区汤王大道2266号,邮编:236800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15956765860

电子邮件地址

564402877@qq.com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1993年9月至1995年6月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就读

1995年7月至1998年8月

阜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就读

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

安徽财经大学

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

1995年7月至1998年9月

金寨县古碑中学

美术教师

2001年9月至2016年6月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教师

2016年6月至今

亳州学院

美术系副主任 美术教师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3      

 姓 名

 吕用印

 年 龄

 52

 参加工作时间

 1995.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美术学

 高校教龄

 27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系副主任



 姓 名

 叶紫琳

 年 龄

 43

 参加工作时间

 2003.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美术学

 高校教龄

 19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无



 姓 名

 崔龙雨

 年 龄

 40

 参加工作时间

 2007.08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设计学

 高校教龄

 14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教研室主任



 姓 名

 陈晓宇

 年 龄

 37

 参加工作时间

 2011.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设计学

 高校教龄

 11

 职 称

 讲师

 职 务

 团总支书记



 姓 名

 张 强

 年 龄

 37

 参加工作时间

 2014.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设计学

 高校教龄

 8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无



 姓 名

 王博文

 年 龄

 35

 参加工作时间

 2010.7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硕士

 专 业

 设计学

 高校教龄

 12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教学秘书



 姓 名

 孙 凯

 年 龄

 35

 参加工作时间

 2012.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设计学

 高校教龄

 10

 职 称

 助教

 职 务

 无



 姓 名

 颜梦冉

 年 龄

 29

 参加工作时间

 2017.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环境设计

 高校教龄

 5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无



 姓 名

 杨潇然

 年 龄

 29

 参加工作时间

 2018.06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设计学

 高校教龄

 5

 职 称

 助教

 职 务

 无



 姓 名

 梅金莉

 年 龄

 48

 参加工作时间

 1999.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美术学

 高校教龄

 12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无



 姓 名

 尹 萍

 年 龄

 39

 参加工作时间

 2010.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

 专 业

 美术学

 高校教龄

 11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无



 姓 名

 余彩霞

 年 龄

 43

 参加工作时间

 2003.07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硕士

 专 业

 艺术设计

 高校教龄

 19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无




三、教学情况

1.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亳州剪纸教程》

余彩霞

自编校本教材

2019年


2.教学成果获奖情况:(限国家级奖励)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间

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三融合”人才

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省级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

2021






3.教学改革项目:

(2015年以来,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等,限15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基于乡土美术资源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美术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20

安徽省教育厅

 2018.12

“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学习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

安徽省教育厅

 2018.12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8

安徽省教育厅

 2019.12

 基于高校数字化翻转课堂下教师教育专业《电脑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19.12

 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8

安徽省教育厅

 2016.12

剪纸艺术大师工作室

20

安徽省教育厅

 2016.9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华佗五禽戏的传承与推广

1

安徽省教育厅

 2017.1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与创意营造

1

安徽省教育厅

 2018.12

“互联网+”视域下的中药材包装设计创新—以皖北为例

1

安徽省教育厅

 2018.12

观光农业发展中皖北“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19.12

亳州剪纸在室内装饰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19.12

陶瓷中药香薰产品设计与制作

1

安徽省教育厅

 2020.12

面向“三创型”人才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20.12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21.12

区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21.12

《立体构成》

8

安徽省教育厅

 2021.12

“三站、两基、一坊”——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21.12

 新文科背景下VR虚拟技术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安徽省教育厅

 2018.12


4.团队建设特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等)

亳州学院环境设计教学团队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团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内容丰富,涵盖了目前以及未来专业发展的主要领域,是一支特色鲜明教学先进的团队。

一、教学改革特色 

1.立足于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自2019年专业第一次招生开始,教学团队就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团队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通过各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听课、说课和教学研讨、外出进修和学习、请专家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等措施,打造“金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以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成员绝大多数为亳州学院美术系的环境设计教学研究骨干,承担着一系列省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任务。依托项目研究,积极探索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团队成员以科研和教研促教学,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相关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改善了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3.赛教融合合,以学促赛,以赛促教。从2019年专业学生刚进入亳州学院起,本教学团队就系统梳理了专业可以参加的A、B类学科竞赛科目,重点选择了几项赛事,每项赛事安排一至两名教师专门负责。如安徽省环境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等。目前,2019、2020、2021级专业班80%学生参加了一项学科竞赛,个别学生每年均能获得国赛和省赛一、二等奖等。学生通过参赛做到了学以致用,对学习更有兴趣和自信;指导教师通过学科竞赛指导提高了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学手段。

二、专业特色

1.专业基本情况。环境设计专业2019年招生。本专业秉承“艺术与创新能力兼顾,设计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为目标,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强方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皖北地区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围绕文化旅游、城乡建设、药材资源进行了城乡环境改造、康复疗养景观、老龄化环境等设计应用研究,形成了区域性的专业特色,积极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需求,发挥了环境设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作用。

2.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皖北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扎实的创意、设计与实践能力,较高文化修养与艺术审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装饰等设计与管理工作。

三、课程特色

1.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上,调整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部分内容,增加实践训练内容和地方特色课程内容,实践训练学时占比为40%。以设计应用领域的项目为载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师教学方法也相应变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设计运用能力。

2.艺术与技术结合。教学手段上,紧随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将三维技术、数字虚拟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转变;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课程模块及实践模块;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将单一化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转变,最终形成 “模块化组合,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产教结合。平台建设上,通过构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学术活动平台和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发挥实践平台育人的作用,校企双方组建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采用企业一线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培训的模式,让学院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制度等方面紧跟企业和市场的变化与发展。以“项目化教学目标确立、项目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创意策划训练、项目设计制作训练、项目设计运用训练、成果反哺教学改革”递进循环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在产教结合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产教结合机制。

四、实验实践教学

1.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真学真做。美术系高度重视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现已建成包括室内设计工作站、综合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总值400余万元,计算机150余台,能完全满足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需求。双能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每学期校内实习实训均正常开展,在“地方型、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的践行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践教学提供充分的实习场所,定期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基地实习,真学真做,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相融合。为体现应用型和特色化的办学宗旨,专业在综合实践环节安排了市场调研、设计创意和制作等专业性强的实践内容供学生选择。为使学生能运用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业教学团队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考虑到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的任务较重,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暑期和周末进行,主要的社会时间包括暑期社会实践(如专业教师带队“三下乡实践”、知名企业的考察)、专题调查实践(如参与所在地区的各类统计调查和市场调查活动)等。

五、资源建设

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建设,除了亳州学院图书馆提供的丰富的图书和电子资源外,团队已经拥有或掌握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课程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类包括多媒体课件、讲义、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大纲汇编、实验指导书汇编、自编实验教材、实验教学视频演示文件、课程导学手册、试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按性质可以分为基础实验数据,如教师科研成果数据、金融市场数据等;实验教学资料,软件资源,实验中心文件服务器存放的软件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应用教学软件、音频视频资料等。另外,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都建有慕课网站,不仅教师上课时可以直接使用,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实验实训资源建设较为完备且不断完善中。美术系于2012年左右就开始着手建设实验实训中心,目前拥有实验、实训室10个,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总值400余万元,计算机150台,能满足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需求。今后学校每年投入到实验实训中心的资金不低于五十万元,设备将不断齐全,功能不断完善,建设目标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并偶尔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

六、网络教学特色

1.高度重视网络教学。专业教学团队于2019年就开始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学生未能返校,2020年上学期的所有课程均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授课。为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和顺利进行,学校聘请超星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然后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网络教学的试运行,网络教学使用的软件主要是钉钉和腾讯会议。待教师和学生都基本适应了网络教学模式,且技术保障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所有课程的网络教学按照既定的课表有序进行。校领导和系领导及教务处不定期随堂听课,抽查学生出勤情况和了解教学反馈,有效保证了网络教学的质量。亳州学院是省内同类高校中最早安排和实施网络教学的高校之一,专业所有课程的网络教学进度均与上学期末制定的课程一致,没有出现教学延误现象。

2.专业的专业课程均进行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配合网络教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均建设了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集、案例、实习指导等。部分课程名称和课程网址如下。

七、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优化教学方法。一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灌输式讲解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分析、“三维一体”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讲授时数,每门课程给出实训和适当的课外学习要求,供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科研和教学相结合,从一些科研任务中选择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在课程中进行了实验,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促进进一步深造。

2.完善教学手段。一是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师都曾习惯于用多媒体课件主导教学,但团队经过研讨后认为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需要得到完善,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有的课程教学改为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课程教学改为以实验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方式,有的课程教学改为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解答为辅的方式,有的课程改为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的方式,有的课程教学改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课程教学采用线下教学、多媒体辅助、课程网站平台(超星学习通和慕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课程网站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和作业及单元测试,在线下上课期间利用学习通完成考勤、提问等任务,不能到教室进行面授学习的学生甚至可以利用学习通等工具实现异地的同步学习。课程网站平台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及链接,学生在课余可以利用课程网站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在增强学习趣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团队建设计划及预期成效

为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教研、科研、创新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今后的建设期内,教学团队将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教学团队的人才建设。人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根本,一是重点引进高企业一线人员,计划在三年内引进教授1人。二是推动团队成员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单科进修、国内外访学、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自己。三是聘请校外高水平教师或企业高管作为教学团队的兼职人员,做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在充实教学团队力量的同时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2.重视高级别教科研项目申报。一是根据每位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拟定研究方向,做到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心中有目标;二是将教学团队成员分为室内和室外三个课题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公关,争取在五年内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或教育部项目及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或重大项目。

3.完善团队合作机制。一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教研活动为平台,加强团队的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措施,合理规划团队成员的学术方向和发展定位等问题。二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和培养。对每一位加入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均根据其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安排合适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做其导师,制定导师负责制,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和团队同发展共成长。

4.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料的积累,发挥好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共享作用。同时,以合作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为切入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更有效率的教学模式,促进更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5.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展好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团队指导学生活动,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入探索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及时将相关成果反映到教学工作当中,培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的能力,提高团队的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