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俞平伯谈《后出师表》

作者:发布时间:2018-05-21浏览次数:629

叶圣陶、俞平伯晚年,在京城书信不断,你来我往,两人戏称为打乒乓。这些信件,后来由他们的后代结集成《暮年上娱:叶圣陶俞平伯通信集》,于20021月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这批通信中,两位从苏州走出去的经历异常丰富的老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无论宇宙之大还是苍蝇之微,都谈得兴味盎然,涉及到了很多问题,值得后人研读思索。

这里拈出1978年初,两人谈诸葛亮《后出师表》一事略作谈助。

关于这篇文章,他们谈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文中的六个“未解”,当作何解;其二是这篇文章的真伪。

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俞平伯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他正在家里看《资治通鉴》。

197818日,俞平伯致叶圣陶:

儿时读《后出师表》于六个“未解”深觉不解。所不了解,何以如此之多?顷读《通鉴》至此文,豁然眼亮,原来六七十年皆瞎看误解也。其卷七十一胡注曰:“解读曰懈,言未敢懈怠也,后皆同。”似是权威说法,却不知究竟是否。以六个未敢懈怠来读原文,似比蒙诵之六个未了解更不顺适,有些更难理解,好像连接不上。“未懈”云云似亦过欤,岂鞠躬尽瘁人口气乎?吾兄理解如何?盼示解惑。此家弦户诵之篇,其沿讹亦已久矣。

味俞平伯此段话语,实是对《通鉴》胡注疑信参半。先是一见信之,“豁然眼亮,原来六七十年皆瞎看误解也”;后又疑,因为用“未懈”代入,“似比蒙诵之六个未了解更不顺适,有些更难理解,好像连接不上。”最后又惑:“未懈”云云似亦过欤,岂鞠躬尽瘁人口气乎?吾兄理解如何?于是,请教叶圣陶,让他拿个主见。俞平伯又不忘泛论一句:此家弦户诵之篇,其沿讹亦已久矣。是说传诵千古之名文名篇,也往往有难解甚至误解之处。

四天后的112日,叶圣陶的回信来了,关于这个问题,叶圣陶的答复,姑录如下:

《后出师表》入小学之前读过,今则完全忘却,兄指出六个“未解”,竟全无印象。手头无此篇,俟向邻近人家借来观之,再作答复。盖引起弟之好奇,颇欲一辩“解”“懈”究如何也。

此事暂且无解,但看得出叶圣陶参与讨论此题的热心。

114日,俞平伯致叶圣陶再次谈到《后出师表》,并增加了真伪的讨论。

《后出师表》真否未定,窃谓是真,吴人所传,盖密奏也。当日形势艰危,故其言如是,“六未解”自非泛泛。

俞平伯没有对“未解”提出新的看法,但对《后出师表》的真伪,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真。

关于《后出师表》的真伪问题,早有很多人探讨过,因为此文《三国志》未见,诸葛亮集未录,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裴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谓此表出吴人张俨的《默记》,所以俞平伯解释说,或是诸葛亮当年的密奏,不为朝野所知,反为吴人传录。这也有可能,因为吴国的宫廷中诸葛家族有不少在任高官。

那边叶圣陶尚未获读原文,无法发言;这边俞平伯却继续读《通鉴》,并为《后出师表》的真伪找到一条判断的证据:

《后出师表》之非伪有一显证,《通鉴》卷七十六载诸葛恪之文有云:“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则表文固有研读之价值也。

此语见诸118日俞平伯致叶圣陶信。

诸葛恪文中所说之表,虽然没有肯定就是指今人所谓“后出师表”,但一个“近”,在时间上有关联;其次,又是“与贼争竞之计”,确实是针对曹魏战争的一份上表,换句话说,此表虽然不能完全和《后出师表》完全重合,但两者却有无限贴合的趋势,所以俞平伯认为是一个比较明显且有力的证据。

120日,叶圣陶的答复终于来了:

《后出师表》已借得。胡云“解”当读作“懈”,殊不可解。兄举示诸葛恪语,则此表非伪确矣。

叶圣陶的答复很简单,认同该表非伪,而认为“未解”作“未懈”讲,不行。

话题已毕,求同存异可也。俞平伯未必完全认同叶圣陶的看法,覆信就此略过不谈。

附诸葛亮《后出师表》之六个未解: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