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发布者:思政教研部发布时间:2015-04-17浏览次数:49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搞好课程建设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特制定2011-2015年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应结合师范性、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与特点,体现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使课程建设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形成自身特色。

      二、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建设,将我校现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30%建设成教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应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应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建成校级重点、精品课程20门左右,2015年建成校级重点80门、精品课程4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达到3—5门。

      三、建设内容与要求

      1.师资队伍

      各门课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课程组,在年龄、职称、学历学位、专兼、“双师”素质等方面适应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需要;任课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既教书又育人,取得良好成效;课程组注重教学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特别是在本门课程中的应用有深刻的认识,教师间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专兼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和教学科研工作,并具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

     2.课程结构体系

     形成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及时更新、不断优化、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衔接顺畅的各类课程体系;各类课程相互配合、交织成网,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3.课程内容体系

      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能力标准并不断更新,以满足技术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以优化;追踪最新技术与社会发展前沿,开拓学生的能力视野;为一些学生继续学习留出必要的空间。

     4.教材建设

     选用教材均为近三年编印的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优质教材,高职高专类占70%;鼓励学校教师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写、出版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编写学习指导书,与教材形成互补。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学互动机制;较多课程使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在有条件的课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40%以上课程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校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为师生教与学搭建信息平台。

      6.考核方法

      具有较完备的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形成知识考核+技能考核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达到80%以上;提高英语、计算机等统考课程通过率。

     7.课程管理

     课程文件齐全、分类有序;运行、考核、反馈等文件科学准确;将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到教学管理之中。

    8.机制建设

    完备学生、同行、管理人员与督导专家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工程,采取政策措施支持优质课程做精做强,形成激励机制;强化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鼓励课程间、课程组间、教师间的竞争,形成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立项管理

     学校成立课程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建设的立项审查、制订标准、检查督促、组织评估等各项工作。要对申报建设的课程进行分析论证,明确建设方向、建设内容、完成条件、所需时间等。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

     2.分层建设,责任到人

     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三个层次。合格课程是所有新开课程必须要达到的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

     3.明确标准,合理安排

      对拟建课程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各自课程的建设目标,提出师资队伍、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以本课程能力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其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点地位和支持程度;另一方面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努力,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所进步。同时,要树立课程整体优化的观念,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在各门课程的配合和衔接上下功夫,不仅解决一门课程的尽善尽美,将课程建设放在专业建设、培养模式中进行优化设计。

     4.开展评估,定期验收

      建立学校课程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所建课程评估、验收。根据申报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确定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合格课程。对精品课程要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颁发证书,同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对达不到合格课程标准的课程限期改进,提出明确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其尽快达到合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