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察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发布者:经济与管理系发布时间:2022-05-02浏览次数:168

专家考察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 办学定位与领导作用发挥问题

    办学定位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集中精力做好 的一件事情。办学定位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办学定位的确定既要符合学校办学实际,更 要取决于所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这个问题,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的重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常见问题: 1.学校定位的表述与实际情况不符。 2.对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各子规划不知道、不理解、执行不到位。 3.学校顶层设计科学,但没很好落实。 4.对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2. 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两个突出”之一就是突出为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性”)。地方性要体现在专业结构与布局上,专业结构要与地方经济社和发展及产业布局相适应。

    常见问题: 1.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和发展及产业布局关系不清晰。 2.专业数量太多,与招生规模不匹配。 3.本科专业在院(系)的布局不尽合理。 4.专业设置盲目,论证不充分。 5.专业整体建设思路不够清晰。过于追求规模扩张,趋同现象仍然明显, 特色发展未得到彰显;存在传统专业与新专业、重点专业与一般专业、新专业 与新专业在资源配置和发展上不平衡的现状;专业发展和建设的前瞻性不够, 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6.专业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还不太高,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人才培养过程还需进一步强化; 学校的硬件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 文化建设对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的支撑度有待加强和提高。

  3. 师资队伍问题

    教师是办学的核心资源,教师队伍是合格评估考察的重点。

    常见问题:

    1.师生比过高的问题,外聘教师数量过大,没有实质性承担教学任务。

    2.师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分专业师资数量和结构问题,新办专业至少有 7 名教师(开办条件),至少有 1 名专业带头人。

    3.双师型教师不足,尤其是具有行业背景工程背景教师偏少。

    4.学科带头人缺乏。

    5.对青年教师培养培训重视不够。

    6.青年教师发展成长的制度措施及落实问题。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也是专家考察的重点之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要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教育思想观念。如,产出导向、学生中心的理念;三是要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主流。如,地方应用型本科要体现产学结合合作办学。

    常见问题: 1.思路不清。如访谈中会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几次?每次修订有什么变化?做了哪些修订?——如何回答?

    2.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服务面向、毕业要求等描述比较乱,五花八门,不能体现应用型定位。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人才培养途径认识还不十分清晰,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顶层的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比较单一。育人的主渠道仍然是学校、教师、课堂,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第二课堂和学生的积极性;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弱。对应用型理解和落实不到位。

    3.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不健全。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联合开发课程、联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等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各专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

    4.其他一些问题,如总课时偏高,有些核心课程(8-12 门)与国标不符,有些教学大纲不规范,过于简单等。

    五、条件与利用的问题

    “三个基本”考察仪器设备和场地能否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考察利用率。

    常见问题: 1.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使用记录)。 2.实验室开放度不高。 (解决办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毕业论文) 3.图书资料利用率低。

    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

    合格评估“一个引导”就是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六个主要环节:一是培养目标;二是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三是教学信息收集(包括统计、分析);四是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五是信息反馈;六是调控。  

    常见问题: 1.一些学校质量监控仅仅停留在听课、检查阶段; 2.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不完善; 3.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尚未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闭环机制尚未形成。评估是要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根据质量质量标准去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反馈、整改、再评价这样一个过程;有的督导队伍还是非常薄弱的,校级督导全部是在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督导。(其他学校做法:专项评估,反馈教师本人,专家给与好评,但仍提出质量监控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七、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问题

    评估期间每位专家听课看课至少 3 次,专家听的每一节课都要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提交),课堂教学能折射出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改革到深处、到痛处是课堂教学改革,听课中常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问题。 2.教学方法陈旧。教法传统、学生网上评教成绩偏高。 3.教学理念落后,照(PPT)本宣科。 4.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唱独角戏,课堂上师生不互动(“单声道”变成 “双声道”)。 5.传统教学模式,即使有互动,也是简单互动。 6.学风方面:存在个别学生迟到、上课偷看手机,不听课,男生课间在卫生间抽烟等现象,至于学生课堂不记笔记,教材清洁如新更是普遍存在。到学生寝室,学生礼貌做的不够。 7.学生科技活动少。分析学生科技活动时,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 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 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 8.教师上课资料不全。教师要注意:带齐教学资料:大纲、教案、教材(讲义)、教学周历、学生花名册。

    八、毕业论文(设计)的问题

    评估期间每位专家要调阅至少 2 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要写评语。一般学校,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到写作过程都比较完备,印刷、装订等比较规范。

    常见问题如下: 1.选题过大、过宽泛。真题真做比例,在网上有没有相同的标题?是不是做到一人一题? 2.过程记录(包括答辩)过于简单(有些感觉后来补上的)。 3.教师指导人数过多。 4.英文摘要错误较多。 5.图表不规范。 6.参考文献过少,理工科论文没有英文参考文献。 7.内容空洞,有些就是知识介绍,自己的东西很少。 8.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评语雷同,无差别,评语与成绩不相符。

    九、考试试卷的问题

    包括试卷内容的分布;考察的能力与教学目标的符合程度和使用的题型与需考察的能力符合程度;题目分值与数量(是否适宜);评分标准客观题答案是否明确具体、主观题评分要点是否明细;是否有复本试卷、题型题量是否相同、难度是否相当、A、B 试卷出现重复试题的程度 ;审批手续履行与否(包括试卷审批单、缓考、重修、参军、免修等手续完备)。评估期间每位专家要调阅至少 3 门课程的试卷。

    常见问题有: 1.命题不能体现应用型定位,考试改革滞后。 2.命题与教学大纲不符。 3.大面积不及格现象严重,平时成绩缺乏给分依据。 4.批改不认真,多处涂改,涂改处无签字。 5.统分错误。 6.管理不规范(如试卷是否是 A、B 两套试卷,是否自主抽取试卷,是否有标准答案?是否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7.试卷分析缺乏针对性。试卷分析是重点:分数的分布状态,试卷分析内容是否很简单?问题分析是否只找客观原因?只找学生原因?有没有从教师自身去找原因?改进措施是否很有针对性?

    十、实践教学的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演出、画展、毕业 论文(设计)、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培养方案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实践教学是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    

    1.实习实训。一是实习的制度是否完善,措施是否有力,实习计划和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实习时间是否有保证;二是实习和实训基地数量是否满足需要,基地使用情况,实习科目和基本技能训练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如何,以及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情况等。 2.实验教学。一是实验室体系建设是否完善(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 二是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9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 80%;每门课有一个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是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是否充分,实验室是否面向学生开放;四是实验室管理制度完整规范,运行过程有记录,实验报告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3.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界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首先是区别于我们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验证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而言的。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也就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提出实验的具体方案、拟定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等。) 4.实验技术岗位人员数量不足,力量薄弱。实验技术队伍是高院校实验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仪器设备),而且还需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

    十一、经费问题

    1宏观上:政府投入、负债、生均拨款是否达到 12000 元。 2.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 13%。(逐年增长) 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 1200 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 增长而逐步增长。 4.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及生均值偏低。 5.生均实习经费、生均活动经费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