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封控的日子,如何心理调节、缓解焦虑?

发布者:工会委员会发布时间:2022-04-01浏览次数:124


    3月以来,中国多地暴发新冠疫情。为尽快实现动态清零目标,各地竞相施行严厉封控措施。在长时间甚至解封时间不确定的隔离过程中,如何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我们特邀曾处于居家封控状态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孟馥教授分享其专业经验。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感染性疾病防控的任务艰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路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两年工作最忙碌的职业,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当列其中。

    在新冠病毒感染流行的过程中,“心理病毒”同样猖獗一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给人们带来的隔离、与外界隔绝、不安、恐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焦虑、恐慌、不安全、不确定、信任危机;疫情的反复性、聚集性和迁延性,导致人们和整个社会的心理应激强度(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心身整体性调适反应)持续增大。

    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去年10月在Lancet上发表了一篇关于COVID-19流行期间全球抑郁症和焦虑发病情况的论文。该研究首次评估了 COVID-19 对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全球影响,并量化了2020年204个国家和地区按年龄、性别和地点划分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

    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分别增加了28%和26%,生活在受 COVID-19严重影响的国家的患病率大幅上升,其中女性和年轻人受到的影响最大。根据一年一度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随着 COVID-19 的继续传播,研究人员预测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可能会再次增加。

    2020年2月关于COVID-19疫情对大众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显示,传染病的大流行会让医务人员、感染者、大众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率达到20%以上。近三分之一隔离在家的人员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不过大部分在疫情之后能恢复健康。

    与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心理反应不同,现阶段疫情持续以及疫情防控给大家带来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反反复复、跌宕起伏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感”:比如疫情反复带来的焦虑和担忧,“高高兴兴出门,不知能否平平安安回家;平安到家后,不知次日能否再高兴出门……”;

    二是工作生活的规律和节奏被打破带来的烦躁和不安:如身居斗室人际边界模糊矛盾摩擦增加、神兽归巢父母管教难度加大、经济收入的下降、就业岗位的丧失风险等;

    三是封控或隔离导致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不能被满足而带来的情绪反应:如衣食物资暂时短缺带来的恐慌、禁足失去自由带来的恐惧、隔离带来的孤独、担心核酸阳性或被确诊的病耻感。

    总之,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全员或区域性核酸检测、封控管控目标”的前提下,有人呆家里不能出去焦虑,有人隔离在外不能回家焦虑,有人看着每天新增阳性感染者焦虑……

那么,疫情下如何做好心理调节?

识别管理情绪,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干预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及时识别和管理情绪是关键。疫情中常见异常心理包括:

①疑病:内心充斥怀疑,表现出超乎平时的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分关注,如过分关注体温、乏力、气短、咳嗽等类似躯体化症状;

②恐慌:企图摆脱逃避疫情而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如害怕、担忧;

③焦虑:与恐惧情绪相伴相随;

④抑郁: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抑郁产生的风险;常表现为悲观、失望、沮丧,无意与外界沟通,情绪长时间低落,在工作生活中无法集中注意力;

⑤强迫:反复洗手,反复测量体温、消毒,不停擦拭物品,持续担心与外界的人或物接触后会染上疾病。

    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陆林教授强调:“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超出个体承受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家庭心理建设,营造安心港湾,携手共克时艰

    有研究显示:重大社会事件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将会通过家庭结构作用于家庭系统内部的其他成员,家庭系统又会对社会事件的影响产生反馈;个体通过与家庭成员互动将疫情压力信息在家庭系统内部传递,可能产生以下两种效应:

压力放大效应:这样的家庭结构往往呈现僵化、疏离的特点,个体的压力在家庭内部得不到其他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形成新的人际压力,进而暴发冲突;或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过于紧密和纠缠,个体的压力传递给其他家庭成员,让家庭处于一种压抑、忧愁的氛围中。

压力递减效应:这样的家庭结构呈现的是既能允许家庭成员独立,又能支持和理解彼此,家庭的边界清晰。家庭成员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共同合作应对,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即家庭具有较高的复原力和弹性。 

    家庭要通过五促进成为心理抗疫的加油站,通过促进安全感,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感,促进镇定,让焦虑情绪得以表达和管理,激活已有的资源促进自我效能感和家庭的效能感,促进联结,相互安慰、相互陪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相互助力,为彼此注入希望,促进希望。

发展心理韧性,发挥个人潜能,承受压力挑战

    心理韧性是面对严重威胁时,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动态过程,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也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其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同时,自愈是人体和其他生命体在遭遇外来侵害或出现内在变异等危害生命情况下,维持个体存活的一种生命现象,具有自发性、非依赖性和作用持续性等显著特点,自愈过程基于其内在的自愈系统,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潜能和力量。创伤后的成长更加迅速,创伤能帮助人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实际困扰或问题,解决这些困扰或问题,才是自我成长,自我疗愈之道。

    有专家认为COVID-19疫情对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至要持续20年以上。因此,定下心来,树立信心、加强协调感、找回内在的控制感、种植希望、发展能力是最根本的应对策略,人类的心灵注定在磨难和创伤中前行。来源:NEJM医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