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
2.专业代码:070101。
3.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读年限3-6年。
4.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5.就业方向:中小学、IT产业、金融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经济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数学、经济、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成为在科技、教育、经济、大数据分析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厚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基本技能、宽阔的国际视野、综合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视野,具备该特定领域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初步具备运用行业规范和专业知识解决应用统计学相关领域中复杂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数学及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具备数学及相关领域的创新意识与方法,能够承担相关领域中高新技术研究、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为所在企事业单位技术或业务骨干,或教学工作骨干;具备在团队中分工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能胜任专业相关部门的管理等工作;具有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在多学科和跨文化环境下开展工作。突出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强调应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以数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和计算机为基础、以数学为核心,能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微分几何、拓扑学、初等数论、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学建模等。
五、教学条件
在多年的师范类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风学风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办学经费等能满足该专业开设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师资队伍多元化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提供了师资条件的有力保障。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基本条件,都为本专业的增设提供了支撑条件。学校十分重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建设,数学教育专业2010年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本专业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并建有专业的资料室和实训室,能满足教学与实训的需求。为了适应亳州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加大了与亳州市及皖北地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建设了10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围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我们有专任数学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能安排具有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任教,从而为开办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七、教学改革成果
经过多年的改革积淀,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成功获取6项发明专利,80余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直接主持或参与省级、市级、校级各类教科研课题和项目共13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多次获得校级高等教育成果奖;发表各类教科研论文共300余篇,其中被SCI数据库收录38篇,被EI数据库收录17篇。主编或参编规划或其它教材25部,并在省内外兄弟院校得以推广应用,反映效果较好。
自2010年来,我校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0项,省级二等奖23项,省级三等奖41项。学生获奖频频,教师水平进步快速,学校影响力持续扩大,社会用人单位好评如潮,已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方共同受益的格局。


图1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图2 教师的专利证书

图3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证书(部分)




图4 学生参加安徽省师范生技能竞赛获奖证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