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专业介绍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名称:应用统计学。
2.专业代码:071202。
3.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读年限3-6年。
4.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5.就业方向: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应用数学基础,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能在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机构等)、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从事统计分析、风险管理、数据分析、决策分析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统计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厚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基本技能、宽阔的国际视野、综合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情操。突出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强调应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以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为基础、以统计学为核心,以金融统计和商业统计为最终培养目标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学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一)知识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系统的统计思想,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正确解释计算结果;
3.了解经济、管理、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基本知识,能综合运用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统计问题。
(二)能力要求
1.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与方法;
2.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熟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统计法律、法规,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统计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应用回归分析、抽样调查、金融统计学、保险精算学、证券投资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试验设计、应用随机过程、统计预测与决策、统计应用软件。
五、教学条件
学校非常重视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建设,在2011年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经费300万元),本专业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并建有专业的资料室和实训室,能满足教学与实训的需求。为了适应亳州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加大了与本地区企业合作的力度,建设了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图1 实验实训室

图2 专业资料室
六、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1.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9.57%。专任教师中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
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学位 | 职称 |
1 | 谢东 | 博士 | 副教授 |
2 | 杨景保 | 硕士 | 教授 |
3 | 徐建中 | 硕士 | 副教授 |
4 | 张良 | 硕士 | 教授 |
5 | 付旭军 | 硕士 | 教授 |
6 | 江浩 | 硕士 | 教授 |
7 | 喻晓锋 | 博士 | 副教授 |
8 | 赵克全 | 硕士 | 副教授 |
9 | 卢西庄 | 硕士 | 副教授 |
10 | 宋士勤 | 硕士 | 副教授 |
11 | 唐树乔 | 硕士 | 副教授 |
12 | 张宗标 | 硕士 | 副教授 |
13 | 黄静 | 硕士 | 副教授 |
14 | 冯依虎 | 硕士 | 副教授 |
15 | 胡松瀛 | 硕士 | 副教授 |
16 | 杨保良 | 硕士 | 高级经济师 |
七、教学改革成果
经过多年的改革积淀,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应用统计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成功获取3项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直接主持或参与省级、市级、校级各类教科研课题和项目共74余项,主持完成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建精品课程2门,共发表各类教科研论文共200余篇,其中被SCI数据库收录18篇,被EI数据库收录7篇。主编或参编规划或其它教材15部,并在省内外兄弟院校得以推广应用,反映效果较好。
自2010年来,我校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省级二等奖16项,省级三等奖29项。学生获奖频频,教师水平进步快速,学校影响力持续扩大,社会用人单位好评如潮,已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方共同受益的格局。

图3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图4 教师的专利证书

图5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证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