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发布时间:2015-09-11   浏览次数:4018

 

 

 

省级教学名师

  

个人简历

 
   张良,男,1962年生,大学毕业,亳州学院物理学教授,共产党员。198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蒙城县立仓、罗集等边远地区任教13年,1994年调入亳州学院(原蒙城师范)任教至今。
1994—2006年,先后任教高中物理、大学物理、教具制作、基本功训练、电工技术等课程,平均每周代课12节。
   1994年起兼任物理实验室实验员,后改任实验室技术负责人。
   1995年起担任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后改任理科系业务负责人。是亳州学院物理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技术专业带头人。
   1998年起,任省小教大专物理中心组成员。
   1997年起,担任97(3)班班主任;00年起,任00(1)班班主任;07年起任04(五)信息2班班主任。先后担任97级、00级年级组长。
   2005年1月起任亳州学院理化系副主任。
   任职期间还担任过函授学员的物理教学工作,担任过在职教师的基本功培训工作,多次下乡为他们授课,风雨无阻。

名师心得

     教师要善学善教,育己育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共享过程,共同进步成长。老师要善于吸收新的知识,老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
    课要理清思路,渗透方法,力求简洁、顺畅。老师的思路对学生准确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果老师叙述烦琐,将很难使学生具有明快的思维方式,如果老师思路不畅,将很难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要采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要更新教育理念,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来讲,不分粗细,全都“嚼碎”了“喂”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凡是学生能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我们还可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或“研究课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范院校的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教师自己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板书整洁,思路清晰,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多动手,训练他们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能力,让他们多上台,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名师寄语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就是这几步往往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轨迹。走好这几步并不容易,要靠平时的磨练和积累,平时多努力,关键处才能走得稳,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

 

 

 

名师名言

 

做事求实,不图虚荣;

追求卓越,避免平庸;

十分努力,不留遗憾;

享受过程,保持韧性。

   

 

 

教科研工作

 

主持省级科研课题《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2006年结题。

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大学师范生家教活动的效用开发及管理模式研究》,2010年立项,在研。

活动课教材《教具制作与使用》,1995年编,省内交流,校内使用。

论文《浅谈理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99年获国家级一等奖;2000年《安徽教育科研》第二期发表;《芜湖师专报》9912月摘登;

论文《借助心理因素,激活学生思维》,2000年获国家级二等奖;

论文《劳技课与理科课程协作,共同培养动手能力》,97年获省级一等奖;

论文《单摆模型的受力分析及使用》,98年省级二等奖;

论文《开好教具制作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2000年《劳动技术教育》第六期发表。

论文《浅析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2004年《合肥学院学报》第一期发表。

论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4年《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第三期发表。

论文《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及作用》,2007年《宿州学院学报》第一期发表。

论文《新课程中教具功能的发挥》,2006年获省电教论文比赛三等奖,2008年《宿州学院学报》第三期发表。

 

20049月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事厅授予“全省模范教师”称号。 

20066月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安排下,《亳州电视台》、《亳州人民广播电台》、《亳州报》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他的教学科研事迹,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2008年教研成果《师范专业开设教具制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获“安徽省教学名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