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缤纷的民间文化

发布者:bwhadmin发布时间:2015-04-01浏览次数:296

 

    亳州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积淀了厚重的精神文化遗产。乐府民歌、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剪纸等,品类繁富、异彩纷呈,多元化地展示了亳文化的精神风貌,凸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一、建安流韵

    1.李绅

    李绅(772-846),安徽亳州人,字公垂,生于乌程,长于无锡,短小精悍,时号“短李”。少苦读书,早有诗名。与元稹、李德裕同为翰林,号“三俊”。性刚直,故遭排挤陷害,贬为端州司马。后授滁州、寿州刺史、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卒于淮南节度使任。李绅于元和四年(809)首创《新题乐府二十首》,对元稹、白居易创作甚有影响。其《悯农》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另有存于《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歌》,笔调细腻,委婉动人。

       

    2. 欧梅大合唱

    赵宋时亳州为“望州”,与被称为“龙飞”之地的颍州(今阜阳)毗邻相望,著名诗人欧阳修、曾巩、晏殊、梅尧臣等先后为官于此,常与颍州诗友宴游赋诗作文,留下许多咏赞亳州风物的诗篇,为亳州诗坛注入了强音。

          

    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不枯。一夜四郊春雨足,却来闲卧养明珠。

                                ----欧阳修《《涡河龙潭》》
 

  “古郡谁云亳陋邦,我来仍值岁丰穰。乌衔枣实园林熟,蜂采桧花村落香。

   世治人方安垅亩,兴阑吾欲反耕桑。若无颍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 

                         ----欧阳修在《戏书示黎教授》
 
    3. 孟汉卿

    孟汉卿(生平不详),元亳州杂剧家,其《魔合罗》是通过谋财害命的事件揭露元代政治黑暗、官府昏庸的优秀公案剧。贾仲明《凌波仙》云:“已斋老叟播声名,表字相同亦汉卿。魔合罗,一段题张鼎,运节意脉情。有黄钟商调新声,喧燕赵,响玉音,广做多行”,标志着亳州戏剧家开始了本土戏曲文化的建构,昭示着亳州戏曲文化从起步之际就风姿不凡,“但开风气亦为先”。

    二、民间艺术

    1. 二夹弦

    二夹弦,稀有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菏泽,流行于苏、鲁、豫、皖相邻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亳州迅速发展,兴盛不衰。其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胡上有四根弦,每两根间夹一束马尾,故名。多为演出于庙会、婚丧、庆典等活动的生活小戏。亳州二夹弦兼融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与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刚柔相济,独具一格,谓天籁之音:“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 2008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清音
    清音,由坐唱曲艺发展起来的稀有剧种。因其音韵清雅故名之。流行于安徽阜阳、亳州、太和、界首及河南商丘、新蔡、鹿邑、太康等地。亳州清音,又名八角鼓,原是清宫廷乐曲,清亳州人姜桂题和蒋国栋将其引传至亳州。亳州艺人荟萃南北风韵,集豪放与婉约为一体,融庄、谐为一炉而成为亳州型清音。音多字少,属联曲体 ,由引子、曲牌、鼓尾三部分组成,曲调悦耳文雅,情韵交融,享“南有苏州评弹,北有亳州清音”之美誉。
    3.拉魂腔

    拉魂腔,泗洲戏的旧称,又名柳琴戏,已有200多年历史。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淮河以北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亳州艺人将柔美低回的南音与粗犷旷然的北音融合为一体,被群众誉为“有拉魂的魅力”,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柔情、摇撼人心,“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

    4. 棒鼓舞

    流传于亳州市涡阳县义门一带,以刘郢为中心,沿涡河两岸向东、西发展。刘郢老艺人还称它为“太平鼓”,向东则称为“花棒鼓”或“花鼓灯”,向西部又称为“子弟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接近凤台、怀远花鼓灯的“大花场”及阜阳、颍上的“红灯舞”,然不雷同。如演员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锣以及排势,显然与其他舞蹈不同。演出时乐队在一旁伴奏烘托,棒、鼓、锣节奏强烈,气势雄壮,粗犷奔放。

    5.亳州剪纸

    民间装饰工艺品,已有千余年历史。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年后荣归故里,对镜贴花黄之“花黄”即剪纸。唐亳州剪纸图案出现于瓦当和陶瓷中,宋甚流行,清亳州剪纸成为时尚,融合了南方剪纸纤巧秀丽和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独树一帜,具有纯朴明朗,刚柔相济的地域特色,享誉国内外。2008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书画
    亳州历代皆有书法大家,自殷商甲骨文以来,篆、隶、草、真、行各体书法家代不鲜乏。汉魏曹操、曹植工章草。隋丁道护擅长真书,有北魏遗法。梁巘善书牌匾、楹联和契约。楷书宗晋唐,草书法二王,与梁同书并称为“二梁”。
    曹霸(约704-770),唐亳州著名画家,曹髦后人。能文善画,时人以其祖先“三曹”比之,有“文如植,武如操,字画抵丕风流”之誉。擅长画马,尤以鞍马为绝妙。杜甫《丹青引》赞曰“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作有《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及《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对其画艺极加称赞。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作者: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揪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7.王人农民诗画

    王人指利辛县王人镇。农民诗画始于1957年,初在墙上作农业科学知识图解,1958年达到高潮,大街、小巷、村庄,诗画满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为打油诗,七言为主,内容与画相一致。绘画法用民间的单线平涂,色艳。通俗易懂,想象丰富,夸张大胆,富有浪漫色彩,充分表达劳动人民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8.大班会

    又称“鬼会”、“拉秦桧”。因演员多,阵容大,易名“大班会”。有200余年历史,由亳州班房衙役为纪念宋抗金英雄岳飞、鞭挞秦桧而创造的一种大型民间舞剧,后流传到蒙城等地,清末民初极盛。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极富亳州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集中反映老百姓扬善惩恶的情感,颇受民众喜爱。

    9.民间武术
    亳州自古尚武任侠,民多习武,涌现出许多武功盖世的英雄。春秋伍员武术超群;西汉木兰女扮男装,神勇无敌,驰骋疆场;汉末曹氏、夏侯氏、许褚等武功高强,将帅如云;华佗首创五禽戏;宋初陈抟创编内家拳“六合八法拳”和“十二月做功法”;元代亳州大将张柔父子将“清真古兰健身术”改编为晰扬掌;近代捻军武风席卷半个中国;新时期,亳州武术文化蓬勃发展,荣获“全国武术之乡”之称号。

        

    10.利辛猴戏

    猴戏属于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汉,时名为“角抵戏”。清末民初,亳州蒙城出现表演猴戏杂技的班社。利辛猴戏始于清光绪初年,主要集中在胡集、阚疃、展沟、大李集一带,故有“猴戏之乡”之称。表演的节目有扮演古代名人、翻跟头、推小车、走钢丝、坐旱船、跳舞、识字、数字运算等。艺人在表演中边敲锣边唱猴戏歌,其唱词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

        

    11. 利辛九曲黄河灯阵

    又名“迷魂阵”,是流行于利辛县展沟镇民间的一种灯阵。其依据《封神演义》中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围困姜子牙所布阵法演绎而成,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2008年,九曲黄河灯阵名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