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纲为本全面促进转型发展——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总结
发布时间: 2015-11-20  文章出处: 宣传部  文章作者:  浏览次数: 16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实施5周年以来,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贯彻落实《纲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2011年2月学校从蒙城县整体搬迁到亳州市区;2012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9月学校以优异的成绩和全新的面貌接受了教育部专家对学校专升本考察评估。
  一、积极开展“解放思想,转型发展”大讨论
  长期以来,在教师和管理干部中存在着较强的传统办学思维和难以割舍的师范教育情结,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认识不清,理解不深,方向不明,把握不准,因此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故步自封,不愿改革,不敢创新。2010年全校上下认真学习《纲要》精神,紧紧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契机,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型发展大讨论。教育思想大讨论,促进了教师对传统人才培养观的转变,加深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正确认知,克服了不愿改和不会改等畏难情绪。教师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自我转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主动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挑战,思想观念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二、确立“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就是高校对“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所进行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学校由中师独立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有较长时间,学校没有准确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没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本科化,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根据《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我校在2010­——2014年召开了四次教学工作会议,全面动员,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经过近几年探索与实践,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明确以工学为重点,中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旅游管理类专业为特色,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立足亳州,面向皖北,辐射中原,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2010年以来,按照“立足地方产业,积极申报新专业;抓住重点,优先发展;明确学科方向,打造专业集群。”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学科专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1.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依托亳州市中药材、白酒、历史文化旅游、煤炭资源开发、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学校先后设置了生物技术及应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应用化工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18个新专业,打破了传统教育学科单一独大的局面。到“十二五”末,学校专科专业发展到39个,初步形成了中药学、食品科学、电子信息、教师教育、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与传媒等专业群。在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新专业的同时,对已有的基础专业、传统专业,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瞄准市场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
  2.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建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9个、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人才  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培养规格定位更加准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共建有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3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重点课程18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6人获得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获得校级专业带头人,3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4人获得省级教坛新秀、18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16人获得校级教坛新秀,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6个;实验实训室、图书资料等专业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共建成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4个、校级实验示范中心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11个。
  四、创新专业培养模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把校企结合作、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等模式。诸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取的“项目+案例”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轮流顶岗,学做合一”模式;语文教育专业实施的“三轮驱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习实训)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的“九能”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与天运物流园实施的“订单培养”模式;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与古井集团、华佗国药、济人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开办了“古井班”和“华佗国药班”,开创了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新局面。
  近年来,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要,在2010、2012、2014年,教务处先后三次出台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积极主动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并邀请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教学评价及教材的开发建设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实现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五、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公共课程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2012、2013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推进模块化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建设专项活动”。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以“大平台、小模块”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塑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以“公共课程+专业群(大类)+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为框架的开放、动态的课程结构。立项建设了7门专业核心课、18门重点课程、18门精品课程。对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重大课题招标研究,共立项10个重大课题。
  同时,加快推进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积极改变授课方式,优化授课内容,改革考核办法,注重实际效果,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和深化“公共外语课”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强化能力培养,构建充分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公共外语教学体系。以“快乐体育、兴趣体育”为理念,推行体育选项制教学改革。以应用为核心,采取“1门计算机基础课程+X门专门计算机课程”的模式,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校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不同层面需要,我们全面规划、新建扩建、合并调整加快推进了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几年来,学校投入近7000万元,重点建设了制药、酿酒、中药苗组培、电子与信息、设计与传媒、物流、会计、旅游、教师教育等实验实训基地(中心)。截止到2015年6月,建成使用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共计146个,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达100%。
  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时间由6周增加到18周,非师范类专业实习时间由1学期延长到1学年。工科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比重超过50%以上,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超过了30%。
密切联系社会,依托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资源,企业、行业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诸如:古井集团、华佗国药、济人药业等指导力量较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坚持把参与各级各类职业大赛作为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动力。建立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学校教师指导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获取优秀成绩的参赛同学、指导教师和系科予以表彰奖励,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
  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双证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2012年4月,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 2012年5月,鉴定站第一次组织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鉴定工种7个,涵盖了我校所有的专业,共计533名在校生报名参加,均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级证书;2013年和2014年,又有共计1445名在校生通过了9个工种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2012年10月,学校与安徽省体育局合作对我校有体育特长的师生进行了安徽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34名师生参加了培训、考核,并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2013年6月,安徽省体育局批准亳州师专建立 “安徽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 2013年和2014年,我校共计247名体育专业专业在校生及体育爱好者参加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
  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升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依托行业企业,努力构建“双师”和“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基础课教师重点培养其专业素养,增强其对专业的认识和服务专业教学的意识;专业课教师通过顶岗、挂职、职业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其实践能力;外聘兼职教师重点培养其教学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互派教师和技术人员挂职锻炼制度,学校先后与古井集团、济人药业、华佗国药、亳州文化旅游公司等39家在亳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5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聘请企业高管、技术人员94人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联合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已达到205人,基本建成一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八、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完善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
  2011—2015年教务处组织制定(修订)了《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试行)》、《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试行)》、《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修订)》等6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完善了教学管理的制度,规范教学管理程序。
  建立并完善学校、系(部)、教研室、班级学生组织四级教学质量管理网络,定期与随机检查相互结合,综合分析教学质量状况,研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了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三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系科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
  总之,自《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以纲为本,转型发展,瞄准地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校址:安徽省亳州市经济开发区汤王大道2266号
联系电话:0558-5367116 邮编:236800
版权所有:亳州学院 备案序号:皖ICP备16014458号-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