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纲要”,加快建设,大胆探索,快步前进——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回眸

文章出处:宣传部作者:发布时间:2015-11-20浏览次数:128

  “十二五”期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完成了“十二五”规划预定的各项工作,达到了既定目标。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的多重机遇和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指出:“帮助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造升格”;《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设区的市至少拥有1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改革需要, 2010年以来,先后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启动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几次教学工作会议紧紧围绕着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明确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提出了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型、由传统师范教育向应用型转型办学思路和方向,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明晰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和重点,找准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二、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2010年以来,学校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良好机遇,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学校升格本科两件大事,调整思路,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五年来,学校盯住专业结构不优、教学模式陈旧化的现状,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管理水平。针对办学条件差的现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改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不强的现状,制定目标,明确任务和方向,奖励为主,强力推进,提高教师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水平。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最新趋势,加强政、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研用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
  五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了新校区建设,实现了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的目标。2008年学校开始征地建设新校区,2010年9月实现在新校区办学的目标,2011年1月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区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达到本科学校设置标准。
  (二)适度扩大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学校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4000人扩大到2015年的6000多人。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三)以调整专业结构为重点,加强专业建设。五年来新开设15个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
  (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由2010年的211人发展到2015年的350人,高级职称教师由2010年的19人增加到目前的132人。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的教师由2010年的143人增加到目前的290人.
  (五)加强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五年来,共投入4200多万元,用于添置图书资料,投入5000万元用于完善教学仪器设备。
  三、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几年来,学校抓住发展机遇期,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突出重点,主要建设五项重点工程,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教学改革工程
  1.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教育专业形成了“双基并重,教学做一体”的“2.5+0.5的培养模式,在非教育教育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的培养模式。
  2.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教科研水平。几年来,学校扎实推进省校两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目前在建的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3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9项,科研投入达到1800万元
  3.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在学校转型发展中,从加强实践教学上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为此,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了支撑实践教学的146余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并按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思路,建立了7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重视“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逐年提高;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能力竞赛,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多次获奖。
  4.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建立了校系两级的教学管理工作体系,通过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逐步健全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校级督导组、系级督导组、教研室和班级学生信息员构成的四级质量监控体系。
  (二)专业建设工程
  1.抓住专业龙头,调整专业结构。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逐步优化专业结构,主要瞄准现代中药、能源化工、轻工食品、汽车制造、文化旅游等地方支柱产业,新建了生物、化工、旅游、物流等15个应用型专业,对每个新专业三年给予6万元建设经费;初步形成了旅游文化类、中医药学类药品、教师教育类专业群。
  2.培养骨干,建好专业团队。2010年以来,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7名,校级专业带头人21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25名;外聘专业建设指导教授30名,建设省级教学团队2个。
  3.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学校坚持把教师教育专业以及新设专业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强的专业加以重点建设扶持,分别建设省级特色专业6个,校级重点专业15个;建设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目前我校形成了教师教育专业“重双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办学特色、生物化学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项目引领、岗位培训”的办学特色以及艺术设计类专业“一专多能,突出实践技能的办学特色。
  (三)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五年来共引进教师140多名,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培养制度和稳定人才的措施,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支持帮助教师晋升职称,指导全体教师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五年来共投入3100万元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亳州师专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以来,引进了11名正教授、26名副教授,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地方企事业单位高层次技术人员、行业技术能手众多的优势,聘请他们来校兼职任教;同时积极培养校内双师素质教师,目前我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152人。学校积极承办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实现高校教师与小学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对接互动。
  (四)办学基本能力建设工程
  1.市委市政府把师专新校园建设列为市政府重点项目,目前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5.2亿元,未来还将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学校基本建设。目前,学校校舍总面积达到25.3万平方米,充分满足学校目前办学需要,并为学校举办本科教育打下了重要基础。
  2.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学校按照办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3.学校新建图书馆2.35万平方米,竣工后建成集图书资源、网络中心和特色展示于一体的图文信息中心。三年来共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添置图书资料。馆藏纸质图书由2009年的13万册增加到目前的63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同时学校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购买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超星视频等14个中外文数据库,正在建设特色数据库——亳文化数字资源库。
  (五)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1. 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学校重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于2010年成立亳文化研究中心,下设五个研究所,形成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学校坚持把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提高结合起来,编著《亳文化概论》,推动“亳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并积极挖掘、传承、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五禽戏”、“二夹弦”和“亳州剪纸”等丰富资源,将其作为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进校园、进课堂。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已建成亳文化广场、行知广场、勤学园、善思园等校园景观。校园绿草如茵、环境幽雅、文明和谐。学校被评为亳州市第六届、安徽省第十届文明单位。
   “十二五”时期,我们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做出一些创新尝试,取得一定的成绩。进入“十三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校园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亳州,面向皖北,服务中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